研究所特色
以生醫材料與組織工程為本,臨床再生醫學為用之獨立研究所。
1. 生醫材料 Biomedical materials
主要方向在支援疾病材料的開發。生物材料為口腔與醫療相關生 技產業本土化之重要關鍵之一。 在此需求下,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主軸在於發展支援臨床治療所需之最佳化材料開發,在此過程中讓研究生暸解臨床技術繼而進行口 腔與醫學用新材料之開發,因此發展重點為生醫材料之分子設計、合成、改質、特性分析及材料加工,最後製成臨床可用之材料,結合臨床應用上之可行性評估,並暸解工程材料的組織功能性及生物相容性,及材料之物理化學等特性與生物、口腔、組織器官之間的互動關係,讓臨床與基礎口腔/醫學的結合更形完備。在這個研究重點上,本所特集中研究資源,藉由相關專長的老師與產學界的合作,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目前的發展重點及成果為本所自行開發製造之幾丁質系列材料、膠原 蛋白系列材料以及生物可吸收性聚乳酸類高分子材料等。
2. 再生醫學 Regenerative Medicine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組織再造已成為未來疾病治療的目標。將細胞生物學結合生物醫學材料,探討細胞與間質材料間之交互作用,並促進神經骨骼系統之再生與組 織重建。成功的再生醫學研究必須結合細胞分子與物理機制的研究,並利用高效能工具的應用,才能正確且快速地誘導組織、器官的形成,目前本所已有許多研究結 果顯示幹細胞應用於硬骨及軟骨組織再生,並能成功導入動物體內模式,未來將繼續延伸執行臨床試驗計畫,以期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最大效益。
3.分子造影技術 Molecular Imaging
醫學分子造影技術已被廣泛運用在疾病治療模式,可用非侵入性的方式來追蹤細胞或基因產物在體內表現的時間、數量及生物分佈,準確評估基因治療之療效,使病 人免於接受傳統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之痛苦與風險。
目前本所積極發展分子影像技術結合疾病治療,配合北醫附醫及臺北醫學大學中風研究中心於近年添購各項最先進 之影像儀器(ex. volume CT、IVIS 200…),已能有效應用螢光、冷光及核子醫學系統micro-PET、micro-SPECT於各種動物疾病治療模式,包括腫瘤基因治療、中草藥癌症治療、椎間盤組織再生、關節軟骨、硬骨新生以及脊髓損傷模式修復,評估使用基因標的或是螢光細胞治療效果,技術已相當成熟,所得成果皆已發表於各大國際期刊 中,預期在未來疾病治療模式上將可大幅減少新藥開發與新治療技術研發之時程。
4. 生物物理與組織工程 Biophysics & Tissue engineering
生物物理泛指探討物理性刺激或改質補強方法對於生醫材料或生物組織醫學之生理行為的影響,而此物理性方法,可包含聲、光、電、磁、熱、力等物理量。
這種物 理性作用或刺激對於生物組織的影響與生理反應,在過去一直是個被忽略的領域,但在近幾年來隨著生物科技與微觀科學的演進,已開始受到了矚目。研究結果已顯示,如同化學性刺激一樣,物理性刺激亦是影響生物生理現象的一大因素。在本所的發展上,特別著重於探討生物材料物理性質影響細胞生長行為的研究。
5. 生醫奈米科學 Bio-medical naro-science
另外例如奈米級表面處理技術與微機電製造在生醫科技的應用,與藉由磁場或力場改變細胞生長行為,亦為發展重點。
而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並研究材質及生體系統 之流體性質及流變學,做為藥物賦形劑或輸送載體開發特用劑型、微膠囊及微脂粒藥物包覆系統與光動力治療藥物輸送系統,亦為發展重點並已有很好的基礎。
發展方向:
主要發展方向為針對具廣泛性意涵的基礎醫學、生醫材料、再生醫學、分子造影技術、生物物理與組織工程、生醫奈米科學等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並藉此培育各領 域之材料科學與生技工程等相關專長之整合型人才。
因此本所不僅適合具生物醫學背景的學生作為進修與擴充專業領域知識的選擇,亦歡迎對生物材料、醫學工程與 口腔工程科學有興趣的理、工、農、醫相關專長者,共同參與為基礎科學的研究開發而努力。
在研究方向方面,現代醫學教育多是以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為基礎,向上發展生理、藥理、微免、解剖等基礎醫學專業科目,而材料與工程教育則是以數學、物理與化學為基石,向上發展材料、電學、磁學、光學、力學、聲學等應用科學。
事實上,物理與化學是一體的兩面,都是最基本的基礎科學,因此在本所中,除生物醫 學領域之基礎研究之外,同時亦發展生醫材料與生物物理及組織工程相關的研究與技術,藉由經驗交流與團隊研發提昇研究的層次。 基於此,本所之研究發展方 向與特色為結合工程、生技、基礎醫學與臨床牙醫學之整合性科學,以生物醫學(Biomedicine)、醫學材料(Medical materials)、生物物理(Biophysics)、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分子醫學影像(Molecular imaging)、生醫奈米科學(Bio-medical nano-science)、癌症治療(Cancer therapy)為中心,並 依此規劃為本所之研究發展主軸。
